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寶力農墾集團一分場常麗君家的水稻畝產達到1300斤。關興攝
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黑土地保護工程正在施工。
記者 李 波
核心提示
作為我省的農業大市,鐵嶺市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扎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保護性耕作規模均保持全省第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今年,鐵嶺市按照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的部署,自加壓力,狠抓落實,將“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穩中有升”的工作要求,細化實化為確保播種面積不減少、耕地質量有提高和糧食產量求突破的具體行動。
不減少
播種面積達到737萬畝以上
“大豆擴種指標不僅要分解到鄉鎮、村屯,還要把每一畝都落實到具體地塊上?!?/p>
在開年后的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鐵嶺市把“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的工作要求,分解成一個個可落地落實的“小任務”,一落到底。
穩產量,首先要穩住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今年,鐵嶺市提出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要達到737萬畝以上的工作目標,其中,新增大豆播種面積2.4萬畝。
為壓實糧食生產責任,鐵嶺市將糧食作物播種的各項指標全部列入2022年度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圍,明確考核結果將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評優、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的重要參考,明確考核結果直接與農業專項資金的分配掛鉤。在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上,農業農村和財政部門大做強農惠農文章,全力落實耕地地力補貼、生產者補貼、種植收入保險、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等政策,確保農民種糧不吃虧。
針對大豆生產中“單產低、效益差,農民不愿種”的現實情況,鐵嶺市積極爭取扶持政策,及時調整大豆生產者補貼、落實耕地輪作補貼,并鼓勵具備種子研發能力的大豆制種企業增加科技人員儲備和科研投入,集中力量研發優質高產大豆品種;針對擴種大豆擠占玉米種植面積引發的“糧油爭地”矛盾,鐵嶺市將玉米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向發展大豆間作種植傾斜,引導種植戶建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區和大豆綠色生產示范區。
為確保高質量完成大豆擴種任務,鐵嶺市委主要領導還提出了明確要求,擴種大豆不僅要確保播種面積,還要制訂畝產標準等可考核的指標,擴種大豆要用實際成效說話。
有提高
建設高標準農田80萬畝以上
3月5日,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如期而至。
這一天,在昌圖縣亮中橋鎮,未聞春雷始鳴,卻聽機器轟鳴。全鎮21個村的黑土地保護工程全部開工,打深井建井房、修農涵建農橋,施用商品有機肥、治理鹽堿地內澇,僅東興村就新打機井24眼、新建農橋7座。據東興村黨總支書記吳艷良介紹,“按照目前的工程進度,今年東興村種地就能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徹底告別靠天吃飯的日子?!?/p>
鐵嶺市主動對標“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穩中有升”的工作要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的各項重點工作。
在耕地保護上,嚴守耕地紅線保糧田,確保耕地主要用于糧油菜和飼草料等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全部用來種糧食。為確保完成省政府下達的955萬畝耕地保護任務,鐵嶺市采取“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形成完備的市、縣、鄉(鎮)、村四級管理保護網絡;按照“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要求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制度;完善日常監管機制,抓好摸排工作“回頭看”,堅決遏制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大棚房”問題反彈等現象。
在耕地質量建設上,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和保護性耕作等重點項目。按照確保按期完成年度建設任務、確保工程建設質量、確保項目資金撥付進度與工程建設進度相匹配的要求,鐵嶺市今年將建設高標準農田80萬畝以上,實施高效節水灌溉3.8萬畝;圍繞農田土壤侵蝕治理、肥沃耕作層構建、鹽堿耕地內澇治理,組織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70萬畝;以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稈或根茬覆蓋為基本特征,實施保護性耕作188萬畝。
求突破
力爭糧食總產量超過39.6億公斤
“去年種了200畝,兩臺機器一起干,種兩天、收兩天就完事了?!闭f起種玉米,鐵嶺縣蔡牛鎮靠山村的青年農民趙劍一臉輕松。
然而,當他從一籽落地講到萬糧歸倉,記者發現,鐵嶺農民種玉米能保持較為穩定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條高度市場化的玉米產業鏈。這條產業鏈,以全國十佳農民趙玉國創辦的玉米新品種推廣專業合作社和益海嘉里、國投生物等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為龍頭,周邊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糧食貿易企業等市場主體精準嵌入其中。當農民攜自家承包的土地加入其中,就融入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知不覺間就實現了增產增收。
一條市場充分競爭、創新活力迸發的玉米產業鏈,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而培育壯大這樣的產業鏈,則需要很多基礎性的工作。今年鐵嶺市在提出糧食總產量要達到39.6億公斤以上的工作目標時,也在種業振興、提升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基礎性工作上制定了相應的目標。
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適用耕作新模式,不斷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良種覆蓋率要達到100%;制定《鐵嶺市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全面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市農科院全年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0個以上;加快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2個以上,培育高素質農民900人以上,引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0個以上、新技術10項以上;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帶動民間資本向農業機械化投入,做好先進實用農機的更新換代,推動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以上;有效防范應對農業重大災害,確保本地區不發生大規模農業重大災害。
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需要踏踏實實做一些短期看不到成效、有利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鐵嶺正在做。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來信來電(024-23187042)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